建党100周年金句(建党100周年金句42字)
座右铭是让世界无毒。兴奋剂问题一直是国际体坛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使用兴奋剂不仅严重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而且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和国际公认的体育道德,是一种欺骗行为,严重影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指出:只有恐怖和兴奋剂可能毁掉奥运会、毁掉竞技体育。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奥委会针对兴奋剂泛滥的严峻现实,率先开始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开展反兴奋剂斗争。国际反兴奋剂斗争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8年至1988年,基本上是国际奥委会单打独斗。1960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医学委员会,负责反兴奋剂工作。1964年,在第18届东京奥运会上,进行了小规模的药物检测,属于探索性质。1968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才首次公布了禁用药物,但只有8种(现在禁用清单已经公布了300多种禁用物质,还有大量的生物作用相似和/或化学结构相同的类似物)。并在当年举行的冬季和夏季奥运会上开始了兴奋剂检查。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至1998年,各国政府开始参与反兴奋剂斗争。1988年“本.约翰逊事件”暴露出单靠国际奥委会并不能解决兴奋剂问题,需要各国政府修订法律,保持反兴奋剂法律的全球一致性。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各国体育部长共同打击兴奋剂违规行为,各国在合作打击兴奋剂上取得了共识。第三阶段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领导下的全球反兴奋剂新格局正式形成。20世纪90年代,兴奋剂的新品种、新方法不断出现,兴奋剂检测技术又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检测出运动员正在使用的新型兴奋剂。国际奥委会也因利益冲突而在领导世界反兴奋剂斗争上受到质疑。1999年11月,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正式成立。独立于国际奥委会独立自主负责全球反兴奋剂工作。2000年8月1日,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审查通过EPO检测方法,标志着从这以后运动员使用EPO可以被检测出来了。2003年3月,哥本哈根世界反兴奋剂大会通过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标志着全球统一的反兴奋剂规则正式建立。2005年10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会议通过了《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国际公约》,标着着全球反兴奋剂体系正式形成。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座右铭是公平公正,公开,公平竞争!